如何捕获和分析 JavaScript Error
前端工程师都知道 JavaScript 有基本的异常处理能力。我们可以 throw new Error(),浏览器也会在我们调用 API 出错时抛出异常。但估计绝大多数前端工程师都没考虑过收集这些异常信息。反正只要 JavaScript 出错后刷新不复现,那用户就可以通过刷新解决问题,浏览器不会崩溃,当没有发生过好了。这种假设在 Single Page App 流行之前还是成立的。现在的 Single Page App 运行一段时间后状态复杂无比,用户可能进行了若干输入操作才来到这里的,说刷新就刷新啊?之前的操作岂不要完全重做?所以我们还是有必要捕获和分析这些异常信息的,然后我们就可以修改代码避免影响用户体验。
捕获异常的方式
我们自己写的 throw new Error() 想要捕获当然可以捕获,因为我们很清楚 throw 写在哪里了。但是调用浏览器 API 时发生的异常就不一定那么容易捕获了,有些 API 在标准里就写着会抛出异常,有些 API 只有个别浏览器因为实现差异或者有缺陷而抛出异常。对于前者我们还能通过 try-catch 捕获,对于后者我们必须监听全局的异常然后捕获。
try-catch
如果有些浏览器 API 是已知会抛出异常的,那我们就需要把调用放到 try-catch 里面,避免因为出错而导致整个程序进入非法状态。例如说 window.localStorage 就是这样的一个 API,在写入数据超过容量限制后就会抛出异常,在 Safari 的隐私浏览模式下也会如此。
复制代码 代码如下:
try {
localStorage.setItem('date', Date.now());
} catch (error) {
reportError(error);
}
另一个常见的 try-catch 适用场景是回调。因为回调函数的代码是我们不可控的,代码质量如何,会不会调用其它会抛出异常的 API,我们一概不知道。为了不要因为回调出错而导致调用回调后的其它代码无法执行,所以把调用回到放到 try-catch 里面是必须的。
复制代码 代码如下:
listeners.forEach(function(listener) {
try {
listener();
} catch (error) {
reportError(error);
}
});
window.onerror
对于 try-catch 覆盖不到的地方,如果出现异常就只能通过 window.onerror 来捕获了。
复制代码 代码如下:
window.onerror =
function(errorMessage, scriptURI, lineNumber) {
reportError({
message: errorMessage,
script: scriptURI,
line: lineNumber
});
}
注意不要耍小聪明使用 window.addEventListener 或 window.attachEvent 的形式去监听 window.onerror。很多浏览器只实现了 window.onerror,或者是只有 window.onerror 的实现是标准的。考虑到标准草案定义的也是 window.onerror,我们使用 window.onerror 就好了。
属性丢失
假设我们有一个 reportError 函数用来收集捕获到的异常,然后批量发送到服务器端存储以便查询分析,那么我们会想要收集哪些信息呢?比较有用的信息包括:错误类型(name)、错误消息(message)、脚本文件地址(script)、行号(line)、列号(column)、堆栈跟踪(stack)。如果一个异常是通过 try-catch 捕获到的,这些信息都在 Error 对象上(主流浏览器都支持),所以 reportError 也能收集到这些信息。但如果是通过 window.onerror 捕获到的,我们都知道这个事件函数只有 3 个参数,所以这 3 个参数以外的信息就丢失了。
序列化消息
如果 Error 对象是我们自己创建的话,那么 error.message 就是由我们控制的。基本上我们把什么放进 error.message 里面,window.onerror 的第一个参数(message)就会是什么。(浏览器其实会略作修改,例如加上 'Uncaught Error: ' 前缀。)因此我们可以把我们关注的属性序列化(例如 JSON.Stringify)后存放到 error.message 里面,然后在 window.onerror 读取出来反序列化就可以了。当然,这仅限于我们自己创建的 Error 对象。
第五个参数
浏览器厂商也知道大家在使用 window.onerror 时受到的限制,所以开始往 window.onerror 上面添加新的参数。考虑到只有行号没有列号好像不是很对称的样子,IE 首先把列号加上了,放在第四个参数。然而大家更关心的是能否拿到完整的堆栈,于是 Firefox 说不如把堆栈放在第五个参数吧。但 Chrome 说那还不如把整个 Error 对象放在第五个参数,大家想读取什么属性都可以了,包括自定义属性。结果由于 Chrome 动作比较快,在 Chrome 30 实现了新的 window.onerror 签名,导致标准草案也就跟着这样写了。
复制代码 代码如下:
window.onerror = function(
errorMessage,
scriptURI,
lineNumber,
columnNumber,
error
) {
if (error) {
reportError(error);
} else {
reportError({
message: errorMessage,
script: scriptURI,
line: lineNumber,
column: columnNumber
});
}
}
属性正规化
我们之前讨论到的 Error 对象属性,其名称都是基于 Chrome 命名方式的,然而不同浏览器对 Error 对象属性的命名方式各不相同,例如脚本文件地址在 Chrome 叫做 script 但在 Firefox 叫做 filename。因此,我们还需要一个专门的函数来对 Error 对象进行正规化处理,也就是把不同的属性名称都映射到统一的属性名称上。具体做法可以参考这篇文章。尽管浏览器实现会更新,但人手维护一份这样的映射表并不会太难。
类似的是堆栈跟踪(stack)的格式。这个属性以纯文本的形式保存一份异常在发生时的堆栈信息,由于各个浏览器使用的文本格式不一样,所以也需要人手维护一份正则表达,用于从纯文本中提取每一帧的函数名(identifier)、文件(script)、行号(line)和列号(column)。
安全限制
如果你也遇到过消息为 'Script error.' 的错误,你会明白我在说什么的,这其实是浏览器针对不同源(origin)脚本文件的限制。这个安全限制的理由是这样的:假设一家网银在用户登录后返回的 HTML 跟匿名用户看到的 HTML 不一样,一个第三方网站就能把这家网银的 URI 放到 script.src 属性里面。HTML 当然不可能被当做 JS 解析啦,所以浏览器会抛出异常,而这个第三方网站就能通过解析异常的位置来判断用户是否有登录。为此浏览器对于不同源脚本文件抛出的异常一律进行过滤,过滤得只剩下 'Script error.' 这样一条不变的消息,其它属性统统消失。
对于有一定规模的网站来说,脚本文件放在 CDN 上,不同源是很正常的。现在就算是自己做个小网站,常见框架如 jQuery 和 Backbone 都能直接引用公共 CDN 上的版本,加速用户下载。所以这个安全限制确实造成了一些麻烦,导致我们从 Chrome 和 Firefox 收集到的异常信息都是无用的 'Script error.'。
CORS
想要绕过这个限制,只要保证脚本文件和页面本身同源即可。但把脚本文件放在不经 CDN 加速的服务器上,岂不降低用户下载速度?一个解决方案是,脚本文件继续放在 CDN 上,利用 XMLHttpRequest 通过 CORS 把内容下载回来,再创建 <script> 标签注入到页面当中。在页面当中内嵌的代码当然是同源的啦。
这说起来很简单,但实现起来却有很多细节问题。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:
复制代码 代码如下:
<script src="/UploadFiles/2021-04-02/step1.js"><script>
(function step2() {})();
</script>
<script src="/UploadFiles/2021-04-02/step3.js">
我们都知道这个 step1、step2、step3 如果存在依赖关系的话,则必须严格按照这个顺序执行,否则就可能出错。浏览器可以并行请求 step1 和 step3 的文件,但在执行时顺序是保证的。如果我们自己通过 XMLHttpRequest 获取 step1 和 step3 的文件内容,我们就需要自行保证其顺序正确性。此外不要忘记了 step2,在 step1 以非阻塞形式下载的时候 step2 就可以被执行了,所以我们还必须人为干预 step2 让它等待 step1 完成后再执行。
如果我们已经有一整套工具来生成网站上不同页面的 <script> 标签的话,我们就需要调整一下这套工具让它对 <script> 标签做出改动:
复制代码 代码如下:
<script>
scheduleRemoteScript('http://cdn.com/step1.js');
</script>
<script>
scheduleInlineScript(function code() {
(function step2() {})();
});
</script>
<script>
scheduleRemoteScript('http://cdn.com/step3.js');
</script>
我们需要实现 scheduleRemoteScript 和 scheduleInlineScript 这两个函数,并且保证它们在第一个引用外部脚本文件的 <script> 标签之前就被定义好,然后余下的 <script> 标签都会被改写成上面这种形式。注意原本立即执行的 step2 函数被放到了一个更大的 code 函数里面了。code 函数并不会被执行,它只是一个容器而已,这样使得原本 step2 的代码不需要转义就能保留下来,但又不会被立即执行。
接下来我们还需要实现一套完整的机制,保证这些由 scheduleRemoteScript 根据地址下载回来的文件内容和由 scheduleInlineScript 直接获取到的代码能够按照正确的顺序一个接一个地执行。详细的代码我就不在这里给出了,大家有兴趣可以自己去实现。
行号反查
通过 CORS 获取内容再把代码注入页面能够突破安全限制,但会引入一个新的问题,那就是行号冲突。原本通过 error.script 可以定位到唯一的脚本文件,再通过 error.line 可以定位到唯一的行号。现在由于都是页面内嵌的代码,多个 <script> 标签并不能通过 error.script 来区分,然而每一个 <script> 标签内部的行号都是从 1 算起的,结果就导致我们无法利用异常信息定位错误所在的源代码位置。
为了避免行号冲突,我们可以浪费一些行号,使得每一个 <script> 标签中有实际代码所使用的行号区间互相不重叠。举个例子来说,假设每个 <script> 标签中的实际代码都不超过 1000 行,那么我可以让第一个 <script> 标签中的代码占用第 1–1000 行,让第二个 <script> 标签中的代码占用第 1001–2000 行(前面插入 1000 行空行),第三个 <script> 标签种的代码占用第 2001–3000 行(前面插入 2000 行空行),以此类推。然后我们使用 data-* 属性记录这些信息,便于反查。
复制代码 代码如下:
<script
data-src="/UploadFiles/2021-04-02/step1.js">data-line-start="1"
>
// code for step 1
</script>
<script data-line-start="1001">
// '\n' * 1000
// code for step 2
</script>
<script
data-src="/UploadFiles/2021-04-02/step3.js">data-line-start="2001"
>
// '\n' * 2000
// code for step 3
</script>
经过这样处理后,如果一个错误的 error.line 是 3005 的话,那意味着实际的 error.script 应该是 'http://cdn.com/step3.js',而实际的 error.line 则应该是 5。我们可以在之前提到的 reportError 函数里面完成这项行号反查工作。
当然,由于我们没办法保证每一个脚本文件只有 1000 行,也有可能有些脚本文件明显小于 1000 行,所以其实不需要固定分配 1000 行的区间给每一个 <script> 标签。我们可以根据实际脚本行数来分配区间,只要保证每一个 <script> 标签所使用的区间互不重叠就可以了。
crossorigin 属性
浏览器对于不同源的内容进行的安全限制当然不仅限于 <script> 标签。既然 XMLHttpRequest 可以通过 CORS 来突破这个限制,为什么直接通过标签引用的资源就不可以呢?这当然是可以的。
针对 <script> 标签引用不同源脚本文件的限制同样作用于 <img> 标签引用不同源图片文件。如果一个 <img> 标签是不同源的话,一旦在 <canvas> 绘图时用到了,该 <canvas> 将变为只写状态,保证网站不能通过 JavaScript 窃取未授权的不同源图片数据。后来 <img> 标签通过引入 crossorigin 属性解决了这个问题。如果使用 crossorigin="anonymous",则相当于匿名 CORS;如果使用 `crossorigin=“use-credentials”,则相当于带认证的 CORS。
既然 <img> 标签能这样做,为什么 <script> 标签就不能这样做?于是浏览器厂商就为 <script> 标签加入了同样的 crossorigin 属性用于解决上述安全限制问题。现在 Chrome 和 Firefox 对这个属性的支持是完全没有问题的。Safari 则会把 crossorigin="anonymous" 当做 crossorigin="use-credentials" 处理,结果是如果服务器只支持匿名 CORS 则 Safari 会当做认证失败。由于 CDN 服务器出于性能的考虑被设计为只能返回静态内容,不可能动态的根据请求返回认证 CORS 所需的 HTTP Header,Safari 相当于不能利用此特性来解决上述问题。
总结
JavaScript 异常处理看起来很简单,跟其它语言没什么区别,但真的要把异常都捕获了然后对属性做分析,其实还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。现在尽管有一些第三方服务提供捕获 JavaScript 异常的类 Google Analytics 服务,但如果要弄明白其中的细节和原理还是必须自己亲手做一次。
前端工程师都知道 JavaScript 有基本的异常处理能力。我们可以 throw new Error(),浏览器也会在我们调用 API 出错时抛出异常。但估计绝大多数前端工程师都没考虑过收集这些异常信息。反正只要 JavaScript 出错后刷新不复现,那用户就可以通过刷新解决问题,浏览器不会崩溃,当没有发生过好了。这种假设在 Single Page App 流行之前还是成立的。现在的 Single Page App 运行一段时间后状态复杂无比,用户可能进行了若干输入操作才来到这里的,说刷新就刷新啊?之前的操作岂不要完全重做?所以我们还是有必要捕获和分析这些异常信息的,然后我们就可以修改代码避免影响用户体验。
捕获异常的方式
我们自己写的 throw new Error() 想要捕获当然可以捕获,因为我们很清楚 throw 写在哪里了。但是调用浏览器 API 时发生的异常就不一定那么容易捕获了,有些 API 在标准里就写着会抛出异常,有些 API 只有个别浏览器因为实现差异或者有缺陷而抛出异常。对于前者我们还能通过 try-catch 捕获,对于后者我们必须监听全局的异常然后捕获。
try-catch
如果有些浏览器 API 是已知会抛出异常的,那我们就需要把调用放到 try-catch 里面,避免因为出错而导致整个程序进入非法状态。例如说 window.localStorage 就是这样的一个 API,在写入数据超过容量限制后就会抛出异常,在 Safari 的隐私浏览模式下也会如此。
复制代码 代码如下:
try {
localStorage.setItem('date', Date.now());
} catch (error) {
reportError(error);
}
另一个常见的 try-catch 适用场景是回调。因为回调函数的代码是我们不可控的,代码质量如何,会不会调用其它会抛出异常的 API,我们一概不知道。为了不要因为回调出错而导致调用回调后的其它代码无法执行,所以把调用回到放到 try-catch 里面是必须的。
复制代码 代码如下:
listeners.forEach(function(listener) {
try {
listener();
} catch (error) {
reportError(error);
}
});
window.onerror
对于 try-catch 覆盖不到的地方,如果出现异常就只能通过 window.onerror 来捕获了。
复制代码 代码如下:
window.onerror =
function(errorMessage, scriptURI, lineNumber) {
reportError({
message: errorMessage,
script: scriptURI,
line: lineNumber
});
}
注意不要耍小聪明使用 window.addEventListener 或 window.attachEvent 的形式去监听 window.onerror。很多浏览器只实现了 window.onerror,或者是只有 window.onerror 的实现是标准的。考虑到标准草案定义的也是 window.onerror,我们使用 window.onerror 就好了。
属性丢失
假设我们有一个 reportError 函数用来收集捕获到的异常,然后批量发送到服务器端存储以便查询分析,那么我们会想要收集哪些信息呢?比较有用的信息包括:错误类型(name)、错误消息(message)、脚本文件地址(script)、行号(line)、列号(column)、堆栈跟踪(stack)。如果一个异常是通过 try-catch 捕获到的,这些信息都在 Error 对象上(主流浏览器都支持),所以 reportError 也能收集到这些信息。但如果是通过 window.onerror 捕获到的,我们都知道这个事件函数只有 3 个参数,所以这 3 个参数以外的信息就丢失了。
序列化消息
如果 Error 对象是我们自己创建的话,那么 error.message 就是由我们控制的。基本上我们把什么放进 error.message 里面,window.onerror 的第一个参数(message)就会是什么。(浏览器其实会略作修改,例如加上 'Uncaught Error: ' 前缀。)因此我们可以把我们关注的属性序列化(例如 JSON.Stringify)后存放到 error.message 里面,然后在 window.onerror 读取出来反序列化就可以了。当然,这仅限于我们自己创建的 Error 对象。
第五个参数
浏览器厂商也知道大家在使用 window.onerror 时受到的限制,所以开始往 window.onerror 上面添加新的参数。考虑到只有行号没有列号好像不是很对称的样子,IE 首先把列号加上了,放在第四个参数。然而大家更关心的是能否拿到完整的堆栈,于是 Firefox 说不如把堆栈放在第五个参数吧。但 Chrome 说那还不如把整个 Error 对象放在第五个参数,大家想读取什么属性都可以了,包括自定义属性。结果由于 Chrome 动作比较快,在 Chrome 30 实现了新的 window.onerror 签名,导致标准草案也就跟着这样写了。
复制代码 代码如下:
window.onerror = function(
errorMessage,
scriptURI,
lineNumber,
columnNumber,
error
) {
if (error) {
reportError(error);
} else {
reportError({
message: errorMessage,
script: scriptURI,
line: lineNumber,
column: columnNumber
});
}
}
属性正规化
我们之前讨论到的 Error 对象属性,其名称都是基于 Chrome 命名方式的,然而不同浏览器对 Error 对象属性的命名方式各不相同,例如脚本文件地址在 Chrome 叫做 script 但在 Firefox 叫做 filename。因此,我们还需要一个专门的函数来对 Error 对象进行正规化处理,也就是把不同的属性名称都映射到统一的属性名称上。具体做法可以参考这篇文章。尽管浏览器实现会更新,但人手维护一份这样的映射表并不会太难。
类似的是堆栈跟踪(stack)的格式。这个属性以纯文本的形式保存一份异常在发生时的堆栈信息,由于各个浏览器使用的文本格式不一样,所以也需要人手维护一份正则表达,用于从纯文本中提取每一帧的函数名(identifier)、文件(script)、行号(line)和列号(column)。
安全限制
如果你也遇到过消息为 'Script error.' 的错误,你会明白我在说什么的,这其实是浏览器针对不同源(origin)脚本文件的限制。这个安全限制的理由是这样的:假设一家网银在用户登录后返回的 HTML 跟匿名用户看到的 HTML 不一样,一个第三方网站就能把这家网银的 URI 放到 script.src 属性里面。HTML 当然不可能被当做 JS 解析啦,所以浏览器会抛出异常,而这个第三方网站就能通过解析异常的位置来判断用户是否有登录。为此浏览器对于不同源脚本文件抛出的异常一律进行过滤,过滤得只剩下 'Script error.' 这样一条不变的消息,其它属性统统消失。
对于有一定规模的网站来说,脚本文件放在 CDN 上,不同源是很正常的。现在就算是自己做个小网站,常见框架如 jQuery 和 Backbone 都能直接引用公共 CDN 上的版本,加速用户下载。所以这个安全限制确实造成了一些麻烦,导致我们从 Chrome 和 Firefox 收集到的异常信息都是无用的 'Script error.'。
CORS
想要绕过这个限制,只要保证脚本文件和页面本身同源即可。但把脚本文件放在不经 CDN 加速的服务器上,岂不降低用户下载速度?一个解决方案是,脚本文件继续放在 CDN 上,利用 XMLHttpRequest 通过 CORS 把内容下载回来,再创建 <script> 标签注入到页面当中。在页面当中内嵌的代码当然是同源的啦。
这说起来很简单,但实现起来却有很多细节问题。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:
复制代码 代码如下:
<script src="/UploadFiles/2021-04-02/step1.js"><script>
(function step2() {})();
</script>
<script src="/UploadFiles/2021-04-02/step3.js">
我们都知道这个 step1、step2、step3 如果存在依赖关系的话,则必须严格按照这个顺序执行,否则就可能出错。浏览器可以并行请求 step1 和 step3 的文件,但在执行时顺序是保证的。如果我们自己通过 XMLHttpRequest 获取 step1 和 step3 的文件内容,我们就需要自行保证其顺序正确性。此外不要忘记了 step2,在 step1 以非阻塞形式下载的时候 step2 就可以被执行了,所以我们还必须人为干预 step2 让它等待 step1 完成后再执行。
如果我们已经有一整套工具来生成网站上不同页面的 <script> 标签的话,我们就需要调整一下这套工具让它对 <script> 标签做出改动:
复制代码 代码如下:
<script>
scheduleRemoteScript('http://cdn.com/step1.js');
</script>
<script>
scheduleInlineScript(function code() {
(function step2() {})();
});
</script>
<script>
scheduleRemoteScript('http://cdn.com/step3.js');
</script>
我们需要实现 scheduleRemoteScript 和 scheduleInlineScript 这两个函数,并且保证它们在第一个引用外部脚本文件的 <script> 标签之前就被定义好,然后余下的 <script> 标签都会被改写成上面这种形式。注意原本立即执行的 step2 函数被放到了一个更大的 code 函数里面了。code 函数并不会被执行,它只是一个容器而已,这样使得原本 step2 的代码不需要转义就能保留下来,但又不会被立即执行。
接下来我们还需要实现一套完整的机制,保证这些由 scheduleRemoteScript 根据地址下载回来的文件内容和由 scheduleInlineScript 直接获取到的代码能够按照正确的顺序一个接一个地执行。详细的代码我就不在这里给出了,大家有兴趣可以自己去实现。
行号反查
通过 CORS 获取内容再把代码注入页面能够突破安全限制,但会引入一个新的问题,那就是行号冲突。原本通过 error.script 可以定位到唯一的脚本文件,再通过 error.line 可以定位到唯一的行号。现在由于都是页面内嵌的代码,多个 <script> 标签并不能通过 error.script 来区分,然而每一个 <script> 标签内部的行号都是从 1 算起的,结果就导致我们无法利用异常信息定位错误所在的源代码位置。
为了避免行号冲突,我们可以浪费一些行号,使得每一个 <script> 标签中有实际代码所使用的行号区间互相不重叠。举个例子来说,假设每个 <script> 标签中的实际代码都不超过 1000 行,那么我可以让第一个 <script> 标签中的代码占用第 1–1000 行,让第二个 <script> 标签中的代码占用第 1001–2000 行(前面插入 1000 行空行),第三个 <script> 标签种的代码占用第 2001–3000 行(前面插入 2000 行空行),以此类推。然后我们使用 data-* 属性记录这些信息,便于反查。
复制代码 代码如下:
<script
data-src="/UploadFiles/2021-04-02/step1.js">data-line-start="1"
>
// code for step 1
</script>
<script data-line-start="1001">
// '\n' * 1000
// code for step 2
</script>
<script
data-src="/UploadFiles/2021-04-02/step3.js">data-line-start="2001"
>
// '\n' * 2000
// code for step 3
</script>
经过这样处理后,如果一个错误的 error.line 是 3005 的话,那意味着实际的 error.script 应该是 'http://cdn.com/step3.js',而实际的 error.line 则应该是 5。我们可以在之前提到的 reportError 函数里面完成这项行号反查工作。
当然,由于我们没办法保证每一个脚本文件只有 1000 行,也有可能有些脚本文件明显小于 1000 行,所以其实不需要固定分配 1000 行的区间给每一个 <script> 标签。我们可以根据实际脚本行数来分配区间,只要保证每一个 <script> 标签所使用的区间互不重叠就可以了。
crossorigin 属性
浏览器对于不同源的内容进行的安全限制当然不仅限于 <script> 标签。既然 XMLHttpRequest 可以通过 CORS 来突破这个限制,为什么直接通过标签引用的资源就不可以呢?这当然是可以的。
针对 <script> 标签引用不同源脚本文件的限制同样作用于 <img> 标签引用不同源图片文件。如果一个 <img> 标签是不同源的话,一旦在 <canvas> 绘图时用到了,该 <canvas> 将变为只写状态,保证网站不能通过 JavaScript 窃取未授权的不同源图片数据。后来 <img> 标签通过引入 crossorigin 属性解决了这个问题。如果使用 crossorigin="anonymous",则相当于匿名 CORS;如果使用 `crossorigin=“use-credentials”,则相当于带认证的 CORS。
既然 <img> 标签能这样做,为什么 <script> 标签就不能这样做?于是浏览器厂商就为 <script> 标签加入了同样的 crossorigin 属性用于解决上述安全限制问题。现在 Chrome 和 Firefox 对这个属性的支持是完全没有问题的。Safari 则会把 crossorigin="anonymous" 当做 crossorigin="use-credentials" 处理,结果是如果服务器只支持匿名 CORS 则 Safari 会当做认证失败。由于 CDN 服务器出于性能的考虑被设计为只能返回静态内容,不可能动态的根据请求返回认证 CORS 所需的 HTTP Header,Safari 相当于不能利用此特性来解决上述问题。
总结
JavaScript 异常处理看起来很简单,跟其它语言没什么区别,但真的要把异常都捕获了然后对属性做分析,其实还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。现在尽管有一些第三方服务提供捕获 JavaScript 异常的类 Google Analytics 服务,但如果要弄明白其中的细节和原理还是必须自己亲手做一次。
广告合作:本站广告合作请联系QQ:858582 申请时备注:广告合作(否则不回)
免责声明: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收集,仅供用于学习和交流,请遵循相关法律法规,本站一切资源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有侵权、后门、不妥请联系本站删除!
免责声明: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收集,仅供用于学习和交流,请遵循相关法律法规,本站一切资源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有侵权、后门、不妥请联系本站删除!
暂无评论...
P70系列延期,华为新旗舰将在下月发布
3月20日消息,近期博主@数码闲聊站 透露,原定三月份发布的华为新旗舰P70系列延期发布,预计4月份上市。
而博主@定焦数码 爆料,华为的P70系列在定位上已经超过了Mate60,成为了重要的旗舰系列之一。它肩负着重返影像领域顶尖的使命。那么这次P70会带来哪些令人惊艳的创新呢?
根据目前爆料的消息来看,华为P70系列将推出三个版本,其中P70和P70 Pro采用了三角形的摄像头模组设计,而P70 Art则采用了与上一代P60 Art相似的不规则形状设计。这样的外观是否好看见仁见智,但辨识度绝对拉满。
更新日志
2024年11月28日
2024年11月28日
- 凤飞飞《我们的主题曲》飞跃制作[正版原抓WAV+CUE]
- 刘嘉亮《亮情歌2》[WAV+CUE][1G]
- 红馆40·谭咏麟《歌者恋歌浓情30年演唱会》3CD[低速原抓WAV+CUE][1.8G]
- 刘纬武《睡眠宝宝竖琴童谣 吉卜力工作室 白噪音安抚》[320K/MP3][193.25MB]
- 【轻音乐】曼托凡尼乐团《精选辑》2CD.1998[FLAC+CUE整轨]
- 邝美云《心中有爱》1989年香港DMIJP版1MTO东芝首版[WAV+CUE]
- 群星《情叹-发烧女声DSD》天籁女声发烧碟[WAV+CUE]
- 刘纬武《睡眠宝宝竖琴童谣 吉卜力工作室 白噪音安抚》[FLAC/分轨][748.03MB]
- 理想混蛋《Origin Sessions》[320K/MP3][37.47MB]
- 公馆青少年《我其实一点都不酷》[320K/MP3][78.78MB]
- 群星《情叹-发烧男声DSD》最值得珍藏的完美男声[WAV+CUE]
- 群星《国韵飘香·贵妃醉酒HQCD黑胶王》2CD[WAV]
- 卫兰《DAUGHTER》【低速原抓WAV+CUE】
- 公馆青少年《我其实一点都不酷》[FLAC/分轨][398.22MB]
- ZWEI《迟暮的花 (Explicit)》[320K/MP3][57.16MB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