社区的焦点应当是什么?知乎这个媒体人团队的优势是信息收集、知识管理与拉来知名用户,但他们的长期议题是如何运转一个前所未有的虚拟知识社区。
知乎团队曾经达成共识:创造内容的重点在于人,它努力走向社交化,也遇到了社交带来的副作用。
文 | 曲琳
2014年年初,问答社区知乎上出现一个问题:已经有哪些高质量用户离开了知乎?有人专门去统计了离开知乎超过3个月的知乎名人:@keso、@和菜头、@佐藤谦一、@徐小平、@李开复……其中一些人甚至删掉了个人页面。
名人纷纷出走,知乎这是怎么了?
这件事背后的关键是,正是这些知名用户的出现,才造就了知乎今天的影响力。
Quora创办一年之后,知乎诞生,起初它只是专心复制Quora的问答形式,无意于发展社交。它小心翼翼地开放注册制度,从李开复、雷军等IT名人,到唐岩、阿北等低调的业内高手,都选择知乎作为自己的首选发声渠道。
天平在某个时段彻底倾斜,知乎从单纯对于问答的运营,过渡到对人的运营,在这里逐渐呈现出讨论氛围和群聚效应,舆论领袖的势力越来越大。知乎甚至趁势完成了“造星”运动,发掘了一批在线下默默无闻,却能依靠问答成名的“知识英雄”,他们是优秀内容的源泉,让知乎进入了一种社区应有的正循环,甚至可以说,是知乎的竞争力。
知乎在社交化的道路上越走越顺,3年时间中笼络了超过500万用户,成为了国内最有影响力的虚拟知识社区。如今,它所创造的星星们却有意离它而去。这使人不禁唏嘘:知乎的成就与失落都在于社交二字。
所以,在这个时点,知乎的故事尤其值得探讨:拥有一个完美的海外模板的它,是如何转向社交化运营的?知名用户的离开,会对它的未来形成多大的冲击?
人比内容更重要
在Quora诞生时,知乎创始人周源就发现这种模式的社交潜质。
周源认为,Quora开创了一个新的形式:它通过问答这种模式(或“单元”)把内容结构化地呈现,随之而来的便是社交——几个并不认识的人因为关注了同样的问题而产生新的关系,经过更多的内容刺激之后,人们之间的关系甚至具有持久性。
看上去,提问者是谁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问题本身。但提问之后的回答还是得通过社交机制来产生,人与人之间形成关注,才会发现问题和答案。怎样去判断答案的价值?也得由这个社区的群体共同去投票判断。
知乎与Quora在初始阶段使用了同样的策略:从“杀熟”开始,Quora创始人是Facebook首任CTO,他拉来了一群IT舆论领袖,其中包括不少与自己一样的极客程序员。
知乎团队的办法是发邮件邀请好友。上线的前两个星期中,他们邀请到大约200位用户,多数是创始团队的朋友或同事,几乎全部来自IT创业圈,其中有不少媒体人或行业评论员,这个小圈子开始“互问互答”。但外界很难拿到邀请码,它在初始阶段几乎是“全封闭”的。
Quora还用了一招:与Facebook和Twitter打通账号,相当于与社交网站直接接壤。但知乎没有借鉴这一点,周源最大的顾虑是担心社区里的人良莠不齐,恶意者会在社区中肆意吐槽和吵架,如果无力抵挡,甚至会使产品提前夭折——说到底,这是中美两国社交氛围的天然差异,美国已经足够正规与职业化,而中国是吐槽横行。
当它一点点开放注册,直到用户数量达到2000人的时候,便出现了雷军、李开复等IT名人,他们贡献了各种高质量的回答。
再往后,越来越多的陌生面孔出现,这伴随着内容失控的可能性。知乎团队感到如履薄冰,他们曾在一个时段达成共识:创造内容并不是主要问题,最大的重点在于人,只要能激励用户活跃性,自然就能创造内容。
紧接着,知乎的对策是将用户的头像放大,在资料页面补充用户的背景资料、公司信息,在新浪微博等社交媒体推送内容时,会将提问者或回答者带上背景介绍。
社交的氛围很快被带动起来。更直接的变化是首页,首页内容从每个话题下出现的最新问题,变成了呈现关注人最新动态的信息流。用户可以直接看到关注者的问答,当然,如果关注的人数较少,一不小心也会导致刷屏。
知乎用户对这种改变极其敏感。知乎写手YJ曾认为知乎与豆瓣有些相像,但知乎的一系列转变使二者拉开了差距。在豆瓣上,人们很少会follow别人,而知乎正在积极引导用户发生社交行为,在信息流看到朋友的某条信息时,上面提及的人可以一键关注。它还提供了屏蔽功能,所有用过社交网站的人都明白,屏蔽是一种重要的社交行为。
知乎开始追求高质量的社交效果,但Quora的路数没有改变。在Quora上,用户的头像极小,放眼望去,最显眼的还是各种问题与回答。在知乎转变的同时,Quora最大的变化是引入了货币系统,鼓励用户去消费自己的信用值,推送自己感兴趣的问题,修改和整理问题还会得到积分奖励。它还推出了针对某问题引发的答案形成的价值点树状图,能够看出,Quora依旧痴迷于知识的累积。
知名用户是怎样炼成的?
社区的焦点应当是什么?
这是知乎团队一直在思考的问题。这个媒体人团队的优势是信息收集、知识管理与拉来知名用户,但他们的长期议题是如何运转一个前所未有的虚拟知识社区。
知乎上有一个问题,“在知乎提的问题无人问津,有什么办法可以重新让人讨论?”一位用户回答:寻找“社交节点”型用户来参与。
知乎一直在有意地强化“社交节点”型用户。说是“有意”,实际上,这是社区运营者的基本功:当雷军、李开复等行业名人积极进驻,难道不去“利用”一下?
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,这里涌入了一群与新浪微博重合的知名用户。但这还不够,知乎开始发掘其他知识英雄。随着陌生面孔的增加,知乎上的话题渐渐变得五花八门、包罗万象,也吸引到各种来路、低调神秘的问答高手。
YJ是知乎某领域的著名写手,截至2014年4月,他已经拥有了超过2万位关注者与近3.5万个赞同数。在达到1万个赞同数之前,他承认自己每次被赞都很有成就感。但在Quora上,很可惜,被赞同、感谢的累积数已经取消了。
YJ在新浪微博上的粉丝还不足200人。他还注意到一个细节,知乎页面上会有‘浏览过其页面’的用户数量,有些人的关注者数量很多,但浏览量很低,这些人在现实生活中有光环,但大家在知乎上并没有去深度了解他们,只是慕名而去关注。他还在知乎上认识了很多“理论上不可能认识”的人,他把这种交友形式称为“三观”交友:并不仅是因为共同的兴趣而成为朋友,而是基于某些方面的共识或者欣赏。
反过来,这群人为什么会青睐知乎?因为知乎满足了他们的一项基本需求:每个人都需要将脑中的知识、见解和经验归纳起来,找个时间安安静静写下来,知乎给出这个空间。越是自己擅长的内容,越能用更精炼的语言来表达,在知乎上这些回答的确能得到更高的赞同数。
2012年年底,知乎还做了一项较大的调整,将一些在某领域贡献高质量回答的用户来进行权重的累积,获得赞同较多的大号拥有较高的权重,更容易进入用户首页的信息流中,而且他们对问题的投票甚至可以“以一顶十”,目前的500万用户中有3000名高权重用户。
如知乎团队所期待的,社交元素与内容紧密交织在一起,为此他们还会利用一些办法来调动知名用户的积极性。在知乎上可以将提出的问题抛给业内高手,来邀请他们作答;知乎运营人员还会特意找到知名用户,以考虑“是否将此内容放入知乎日报”为“借口”,请知名用户替他们把关或补充回答。
1 2免责声明: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收集,仅供用于学习和交流,请遵循相关法律法规,本站一切资源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有侵权、后门、不妥请联系本站删除!
P70系列延期,华为新旗舰将在下月发布
3月20日消息,近期博主@数码闲聊站 透露,原定三月份发布的华为新旗舰P70系列延期发布,预计4月份上市。
而博主@定焦数码 爆料,华为的P70系列在定位上已经超过了Mate60,成为了重要的旗舰系列之一。它肩负着重返影像领域顶尖的使命。那么这次P70会带来哪些令人惊艳的创新呢?
根据目前爆料的消息来看,华为P70系列将推出三个版本,其中P70和P70 Pro采用了三角形的摄像头模组设计,而P70 Art则采用了与上一代P60 Art相似的不规则形状设计。这样的外观是否好看见仁见智,但辨识度绝对拉满。
更新日志
- 凤飞飞《我们的主题曲》飞跃制作[正版原抓WAV+CUE]
- 刘嘉亮《亮情歌2》[WAV+CUE][1G]
- 红馆40·谭咏麟《歌者恋歌浓情30年演唱会》3CD[低速原抓WAV+CUE][1.8G]
- 刘纬武《睡眠宝宝竖琴童谣 吉卜力工作室 白噪音安抚》[320K/MP3][193.25MB]
- 【轻音乐】曼托凡尼乐团《精选辑》2CD.1998[FLAC+CUE整轨]
- 邝美云《心中有爱》1989年香港DMIJP版1MTO东芝首版[WAV+CUE]
- 群星《情叹-发烧女声DSD》天籁女声发烧碟[WAV+CUE]
- 刘纬武《睡眠宝宝竖琴童谣 吉卜力工作室 白噪音安抚》[FLAC/分轨][748.03MB]
- 理想混蛋《Origin Sessions》[320K/MP3][37.47MB]
- 公馆青少年《我其实一点都不酷》[320K/MP3][78.78MB]
- 群星《情叹-发烧男声DSD》最值得珍藏的完美男声[WAV+CUE]
- 群星《国韵飘香·贵妃醉酒HQCD黑胶王》2CD[WAV]
- 卫兰《DAUGHTER》【低速原抓WAV+CUE】
- 公馆青少年《我其实一点都不酷》[FLAC/分轨][398.22MB]
- ZWEI《迟暮的花 (Explicit)》[320K/MP3][57.16MB]